“這個月公司實現銷售收入58900萬,標準成本36500萬,毛利22500萬,管理差異2694.23萬(其中采購價差1500萬,任務關閉差異760萬,標準成本更新差異430萬,發票價差4.23萬),管理費用5700萬,營業費用4400萬,財務費用535萬,凈利潤9070.77萬,銷售毛利率為38.03%,銷售凈利潤為15.40%。與公司預算數據對比……”這是一位財務經理在公司月度經營總結會上匯報的一組數據。如果您的公司使用的是標準成本法,而且又是使用的ORACLE ERP的標準成本法,這些數據將會輕松獲取。我們相信,只要企業能輕松獲取這些關鍵數據而且能方便深入分析,將會給公司的管理帶來一個質的提升。下面就來看看標準成本在簡化核算、強化管理上帶來的一些突破吧。
1、基本概念
1.1 標準成本即目標成本,是由產品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燃料動力、制造費用等組成,以標準“數量”乘以標準“價格”而得;所有的存貨都是以標準成本計價。標準成本和實際成本之間的差額稱為成本差異。
1.2 平均成本是以物料單位為基礎,接收到庫存的所有項目的平均值。每次物料接收入庫時均將更新接收項目的單位成本。平均成本=(入庫數量×入庫單價+現有數量×現有成本)/(入庫數量+現有數量);平均成本根據加權的時間不同又分為全月一次加權平均和移動加權平均。
1.3 標準成本法,也稱標準成本會計,是西方管理會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以預先制定的標準成本為基礎,用標準成本與實際成本進行比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異的一種產品成本計算方法,也是加強成本控制、評價經濟業績的一種成本控制制度。它的核心是按標準成本記錄和反映產品成本的形成過程和結果,并借以實現對成本的控制。標準成本法是一個包括制定標準成本、計算和分析成本差異、處理成本差異三個環節所組成的完整系統。
了解標準成本法的一些基本概念之后,就來看看其在簡化核算強化管理方面的一些特點。
2、標準成本法如何簡化核算
這里以ORACLE ERP標準成本核算方法為例來闡述標準成本法在簡化核算方面的優勢。在ORACLE ERP系統中,財務數據都來源于業務,伴隨著業務的發生而產生。在使用ORACLE ERP系統的企業,財務人員的主要工作包括:指導業務部門朝著財務目標的方向去處理業務;檢查、稽核業務處理和財務信息是否正確。由于標準成本法核算清晰、所有存貨接收、發出都按標準成本計價,這樣就大大減輕了財務人員在檢查庫存業務、核算成本上的工作量,具體體現在三個環節:
2.1 在采購環節
接收材料時:借:物資采購 采購訂單價格
貸:應計負債 采購訂單價格
材料入庫時:借:原材料 標準成本
貸:物資采購 采購訂單價格
借/貸:采購價差 采購訂單價格-標準成本(正數借方,負數貸方)
材料入庫時使用標準成本計價,核算簡單。
2.2 在生產環節
領用材料時:借:生產成本 標準成本
貸:原材料 標準成本*實際數量
工序移動時:借:生產成本 標準成本
貸:應付工資 標準費率*實際工時
任務完工時:借:產成品 標準成本
貸:生產成本 標準成本
任務關閉時:借/貸:任務關閉差異
貸/借:生產成本
領用材料、消耗人工時按實際數量*標準單價借記生產成本;任務完工按產成品實際數量*標準成本貸記生產成本(注意:產成品標準成本是根據材料的標準用量和標準成本計算而來,就是ERP系統中經常提到的BOM卷積成本);任務關閉時,把該任務的生產成本科目結平。在整個生產環節材料領用、工序移動、任務完工都使用標準成本,核算清晰、簡單。
2.3 在銷售環節
在銷售出庫時:借:發出商品 標準成本
貸:產成品 標準成本
確認收入成本:借:主營業務成本 標準成本
貸:發出商品 標準成本
借:應收賬款
貸:主營業務收入 銷售訂單價格
貸:應交稅金-銷項稅 稅金
在使用標準成本法時,對于入庫、出庫等所有物料流轉環節都使用標準成本,大大減輕了核算及檢查的工作量;在物資、存貨核算管理中,只要知道數量,就知道其價值;在銷售成本的核算中,只要知道成品出庫的品種、數量,就很容易的核算其價值。
綜上所述,使用標準成本法時,由于進出庫原材料、半成品、產成品都使用標準成本計價,財務人員容易理解、核算簡單,加上ORACLE ERP系統的支撐,財務核算大大簡化。
3、標準成本法如何強化管理
當“管理創造價值”被企業深刻理解時,企業對各個部門提出了很多要求,如管理創新,加強各業務環節的管理。財務部門作為企業重要的一個管理部門,加強財務管理、業務管理應是理所當然。標準成本系統剛好可以滿足財務管理的需要。標準成本系統就是為了克服實際成本計算系統的缺陷,不能提供有助于成本控制的確切信息,不能很好的衡量各業務部門的工作績效的缺點而研究出來的會計信息系統和成本控制系統。下面就結合ORACLE ERP 標準成本法系統來說明標準成本法在強化管理上的一些優勢。
3.1 在采購環節
接收材料時:借:物資采購 采購訂單價格
貸:應計負債 采購訂單價格
材料入庫時:借:原材料 標準成本
貸:物資采購 采購訂單價格
借/貸:采購價差 采購訂單價格-標準成本(正數借方,負數貸方)
從上述采購環節標準成本法核算分錄可以看出,標準成本法核算時,增加了一個核算差異的科目——采購價差。采購價差屬于管理差異,它是由于采購價格背離公司標準成本而形成的,采購部門需要對此差異負責并進行分析。標準成本法在核算時就揭示了公司在采購環節的管理差異,對采購部門有很好的目標導向和業績衡量作用,采購差異作為企業關鍵的一個指標可以促使企業加強各方面的管理而努力降低此差異,實現公司的經營目標。
3.2 在生產環節
領用材料時:借:生產成本 標準成本
貸:原材料 標準成本*實際數量
工序移動時:借:生產成本 標準成本
貸:應付工資 標準費率*實際工時
任務完工時:借:產成品 標準成本
貸:生產成本 標準成本
任務關閉時:借/貸:任務關閉差異
貸/借:生產成本
從上述生產環節標準成本法核算分錄可以看出,標準成本法核算時,增加了一個核算差異的科目—任務關閉差異。任務關閉差異屬于管理差異,它是由于生產耗費成本(領用材料、使用工時)背離公司標準成本而形成的,如領用材料數量超過公司標準數量,實際消耗生產工時大于公司標準工時。生產部門需要對此差異負責并進行分析。標準成本法在核算時就揭示了公司在生產環節的管理差異,對生產部門有很好的目標導向和業績衡量作用,任務關閉差異作為企業關鍵的一個指標可以促使企業加強各方面的管理而努力降低此差異,實現公司的經營目標。
3.3 在銷售環節
在銷售出庫時:借:發出商品 標準成本
貸:產成品 標準成本
確認收入成本:借:主營業務成本 標準成本
貸:發出商品 標準成本
借:應收賬款
貸:主營業務收入 銷售訂單價格
貸:應交稅金-銷項稅 稅金
從上述銷售環節標準成本法核算分錄看,跟平均成本法(實際成本最常用的一種)相比,標準成本法也沒有什么特別的,這里也沒有增加管理差異科目來揭示管理的不足。標準成本法在銷售環節最大的優勢是產品銷售成本使用公司標準成本,銷售毛利、銷售毛利率計算簡單,可以實時知道每一個銷售訂單的毛利情況,很容易計算與公司目標的差異。使用平均成本法時,只有月末才清楚產品的銷售成本,不能實時得到訂單的毛利情況,且核算數據與公司目標關系不清晰、時間滯后,不利于銷售部門工作。
使用標準成本法時銷售毛利=銷售收入-標準成本,銷售部門對此項指標負責并進行深入分析。銷售毛利是衡量銷售部門的重要指標,企業各部門通過不斷關注、分析銷售毛利而促進公司管理的持續改善,實現公司的經營目標。
綜上所述,標準成本法通過設置管理差異科目如采購價差、任務關閉差異來核算實際與公司標準之間的差異,通過分析差異來發現管理不足進而持續改善公司的管理。標準成本作為公司目標成本具有很好的導向和績效衡量作用,這些都有助于強化公司的管理。在“管理創造價值”的信息化社會,我們有理由相信標準成本法憑借其“簡化核算強化管理”的優勢在企業中一定會有所作為。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lukmueng.com/
本文網址:http://www.lukmueng.com/html/consultation/10819923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