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的實施可以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廠商主導,另一種是客戶主導,前者強調通用性,后者強調個案化。兩種模式各有各的道理,邏輯上難分高下。記者注意到的一個現象是,前兩年采訪的ERP項目中,客戶主導模式的案例較少,且不怎么典型,認真推敲起來,這些案例與其說是客戶主導模式,還不如說是“雙方協商模式”更恰當。相比之下,廠商主導模式倒是鮮明生動,毫不含糊,且振振有詞。在這方面,ERP專家、臺灣漢康董事長柳中岡的一番話頗具代表性:“我們從來不搞需求調研”,我們也不會去問用戶“你的需求是什么”,因為用戶沒有搞過ERP,他怎么知道應該搞成什么樣?他要是講錯了怎么辦?所以,我們去見用戶時不是先問需求,而是先演示我們的應用模板,然后告訴他:“我能幫你做到這個樣,你要不要?”
但近兩年事情起了變化。筆者年內采訪了“長三角”幾家大型企業集團,發現ERP實施的個案化漸有成主流之勢。一方面,客戶主導模式的案例越來越多,越來越典型。春蘭集團CEO陶建幸直言,企業信息化成功的關鍵不是軟件公司能提供給我什么,而是“我需要什么”。身為中央候補委員的他甚至親自捉刀制定信息編碼,設計需求模型。為了體現自己的特色,ERP的名稱都可以不要。南京金城集團、江蘇陽光集團甚至比春蘭走得更遠,不僅自己設計需求模型,還自己開發軟件。金城集團前前后后買了5套MRP,最后還是用了自己開發的軟件。陽光集團也以自己是“全球最大的全能型毛紡制造企業”、國外尚無經驗可資借鑒為由,最終選擇了自己開發ERP的路子。另一方面,ERP廠商也越來越“遷就”客戶,越來越認可客戶主導的權力。即使感到“驚訝”或“不快”,也不會再象柳中岡那樣指責對方“你怎么知道應該搞成什么樣”了。
這樣一種趨勢,使得ERP項目越來越多地披上了“個案”色彩,ERP面世之初時作為“通用軟件”那種“普救眾生”的光環迅速褪色。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樣一種趨勢?ERP開發上的“個案化”對還是錯?好還是壞?
春蘭CIO沈建對個性化的解釋是:管理沒有可重復性,管理更多的是個性。哈佛商學院為什么強調“案例教育”?與“原理教育”相比,“案例教育”最顯著的特征是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同一個問題,100個人就有100個答案”,因為“案例”太具體了,對它的求解也必須拿出具體對策才行。陶建幸作為“一把手”也帶有個案色彩—陶有數學專業背景,對計算機并不陌生,對管理也有長期思考,“想當一個真正的科學家”,這種素質使他有能力坐下來一頁一頁地制定編碼,設計模型。如果換了一個沒有數學背景的CEO,你也讓他坐下來寫編碼就不現實了,但這并不排除他同樣可以做得很出色。正如沈建所說:“只能說有些事情在這個公司行,換一個公司就不行”。這就是“個案”的價值所在——在管理上,永遠都不能忽略“個案”的作用。
當然,強調“個案永恒”并沒有否定管理的共性,柳中岡強調“廠商主導”時曾這樣告訴筆者:“我說這個話是有大量成功案例做后盾的”。
由此來看,一概而論恐怕不行,只能做具體分析了。但以下兩點或許可以有助于我們對春蘭案例的分析:①它表明國內信息化用戶逐漸成熟。ERP項目開發的“個案化”是以用戶自覺意識的覺醒為前提的。當用戶強調沒有哪一種ERP是萬能的時候,表明他們真正從應用的眼光審視技術了,“應用為王”而不是“技術為王”成為共識,這對信息化應用的健康發展是好事。②它同時表明我們的企業管理和市場大環境還不夠成熟。管理上既不可能沒有個性,也不應該沒有共性,在一個規范的市場環境下,基礎的管理模式應當可以“通約”或借鑒。事實上,即使在我國,某些通用管理軟件(如財務軟件)也已被越來越多的企業認可。
由此推測,ERP下一階段的發展趨勢應是通用軟件和個性化設計走向融合。上海機械電腦市場總監田少紅曾提出一個“平衡就是健康”公式:天平的兩頭,一頭是業務流程,一頭是ERP軟件,流程全改了,企業要死;軟件全改了,企業的管理模式會有問題。想讓天平保持平衡,兩頭都要做一些遷就。原國家經貿委綜合司副司長鄧志雄提出的“雙箱平行移位法”也是強調管理軟件與業務要相互靠攏。
不過,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只靠單個企業是不夠的,還需要政府對市場環境的規范。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規范的市場環境是推廣通用管理軟件最基本的條件。
轉載請注明出處:拓步ERP資訊網http://www.lukmueng.com/
本文標題:“個案”永恒?
本文網址:http://www.lukmueng.com/html/consultation/10820223586.html